這是潘瑋杰的理念。兒時因高燒導致左手萎縮的他,經歷了與眾不同的身障生活,這份差異讓他面對了無數的陰霾,曾被霸凌、嘲笑,甚至失去了自信;年少時的夜晚,他曾哭著責怪父母:「為什麼要讓我變成這樣,我一點也不想跟別人不同」。
然而,2010年,在父親潘孝仁的鼓勵下,潘瑋杰遇見了身障棒球,那一刻,棒球成了他的救贖,他在球場上找到了新的自我,也找到了生活的意義。於是他發願「我們走出來,所以要讓更多人一同走出來」,讓那些和他一樣曾經迷失的朋友們,也能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。
可惜的是,臺灣的身障棒球仍處於起步階段,許多身障朋友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參與這項運動,為了改變這一現狀,潘瑋杰希望能讓那些因身障而被困在絕望中,無論是意外還是疾病而感到無助的朋友們,都能在球場上奔跑,追逐那飛翔的小白球,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。於是他與父親潘孝仁決心改變這一切,共同創辦了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」,並與隊友們共同成立了臺灣唯一以肢體障礙者為主的「戰神身障棒球隊」,他們還組建了「臺灣身障代表隊」,走向國際賽事;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份努力,潘瑋杰更拍攝了紀錄片《出口》及《出口:夢想肢戰》,推動臺灣唯一身障者專用的「新北市鹿角溪身障棒壘球場」建成,甚至開始籌組及服務更多球隊及賽事。
「棒球,讓我們相信身心障礙者可以改變人生」
至今我們在臺灣已服務14年,分組推動下已超過16支球隊、3次國際賽、1座球場及30,000人次以上;期盼不久的將來,身心障礙棒球能成為每個障別享受生命權利的舞台,透過這些努力,讓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在棒球場上重新找到生存的價值,並享有揮棒的權利。